何家陂的故事
图为何家陂水库
驾车从龙岩西上高速,沿厦蓉线上行,穿过2186米长的京源口隧道后,瞬间就到了“龙岩小池”出口,全程不到8分钟。
高速公路小池收费站西侧,是“一泓清碧映天蓝”的何家陂水库。正值五月春归浓。透过车窗望着湖面,波光粼粼,远山如黛,近水如烟,绿树葱茏。同行的吴姓好友对车内的同行们说:在修建水库前,这里是新罗区小池镇下辖的一个村——何家陂。我家的房子,哦,从前的房子,就在水库下面。
接着又道:我们村小,只有300人左右。村四周群山环绕,一年四季树木茂盛,苍翠欲滴;清澈的溪流像一条玉带,飘荡在村的东侧;村中屋舍错落,房前屋后是稻田和菜地,炊烟袅袅,缥缈莫测。天地、绿树、粉墙、黛瓦,一幅田园诗画般的山村景色……
听得出来,友人在说到自己的家乡时,如数家珍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,其中也不乏不舍之词。
听着友人的叙说,车沿着水库东岸继续前行,不知不觉到了水库北侧吴氏贵隆公宗祠。车停门启。然而,脑海中闪现一个问题,村名冠以“何家”,友人却是“吴姓”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带着疑问,“你们村有姓何的人家吗?”友人道:“没有,全村都是清一色的姓吴。”
友人知道了我的心思,打开话匣子,道,我祖贵隆公是明朝人,他原居于土地平坦肥沃、景色秀丽的小池山美。贵隆公有五兄弟,各自成家立业后,居住地显得局促,生产、生活受到影响和制约。身为长子的贵隆公,便与贤妻相商,把父辈创造的基业留予诸弟,自己外迁开拓发展。
恰在此时,闻知居于何家陂的何姓人家,被这里用水不便所困,欲迁往大池。故此贵隆公亲往察看。见何家陂地方虽小,却也山环水绕,土肥地美。只是村东侧的溪流,其河床地势相对较低,村民用水不便;村中位置高的地方,用水就更困难了。察看了这一状况后,贵隆公思忖,水往低处流。可以往村子的上方寻找水源,只要找到了水源,用水难的问题就可以解决。于是,贵隆公不辞辛劳,翻山越岭,终于在山背处找到了水源,可以为我所用。贵隆公与何氏人家商议居住地转让之事。何姓人家虽要外迁,居住地也同意转让,却也恋恋难舍,提出居住地转让后要继续保留“何家陂”地名的要求,以纪念何氏人家开发这片土地的艰辛。
贵隆公欣然应允。迁来后即在山背挖圳引水入村,解决了缺水问题。从此,吴氏族人便在这里开荒种地,发展生产,安居乐业。至今已有500年左右,传承20余代,水圳也继续发挥作用,地名却仍称“何家陂”。
漫步在贵隆公宗祠前的草地上,友人继续介绍:何家陂周围都是大山,位置偏僻,在革命年代,村里人积极支持共产党,是红色基点村。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,这里被反动当局列为“赤区”“济匪区”。但广大群众的“红心”始终未改,为红军游击队传递情报、掩护共产党人开展活动、提供物资等。抗战后期,,1944年5月,反动当局派武装对何家陂等地进行“驻剿”,强迫群众修碉堡,出钱买枪对付游击队,广大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予以坚决斗争。同年12月25日,革命群众配合岩西北工委、“王涛支队”彻底摧毁了何家陂的炮楼,消灭了反动民团,拔掉了敌人驻扎在龙岩西北游击区的“钉子”……
望着水库,大家被这里的湖光山色所吸引。友人说:2009年,政府决定修建何家陂水库。刚开始,村民们有所议论。是的,故土难离啊!但村民们知道了修建这座水库是为了防洪、灌溉、工业供水和改善区域水环境,明白了牺牲一个小村,可以造福更多的人,是一项惠民工程后,大家不但理解了政府的决定,而且予以积极支持,村民们以大局为重,服从安排,在规定的时间内全村整体迁往他处,保证了水库建设的顺利进行,充分体现了大局观念和崇高的牺牲精神。
望着何家陂水库,水色、天空、青山绿树映衬得如同一幅油画,又似写意的中国画。一阵清风吹来,水中泛起层层涟漪,端的是别有一番美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