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田红色培训  古田干部学院  古田干部培训  古田党员干部培训  古田红色教育
您当前位置:首页 > > 信息动态  > > 红色时政 > > 中心新闻
田背村的“传统好基因”

图为上杭中都镇云霄阁,屋后树林郁郁葱葱。


    上杭县中都镇田背村,是个狭长而平坦的山间小盆地,全村面积约15平方公里。据该村的刘氏族谱记载,村子已有700多年的历史。溪流两岸,肥田沃土。村民们依山傍水,结庐而居。全村有刘、傅、朱、丘四姓共412户,1800余人,刘姓占96.2%。2018年4月28日,田背村入选第二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。

    田背村的“传统好基因”让人高看一眼。

    以孝治家

    《孝经》云: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”就是说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,一切教化都是从它这儿生发出来的。在田背村,就有很多口口相传的孝故事。

    乡贤刘孟昭,其父和祖父都是乡村塾师。幼时,他家贫困,13岁就去挑担赚钱养家。一次,他在途中被土匪抢窃,但他不畏暴力,“力陈养亲之艰,抗论而后得释”。青年时,他抵湖南和湖北等地经商,在备尝艰辛后积攒到数千两银子。回家后,他悉数把银子交给了双亲。明万历四十四年(1616),他将经商所赚的钱除用来购置公益性的尝祀田、儒资田外,剩下的钱就与两个弟弟平分,以便各建家业。此后,他又在江苏和浙江一带经商。50岁时,他便回到家乡照顾年迈的母亲,再也不事远游,还捐钱分别在村中和县城建有祖祠。因其行善可嘉,故于清乾隆五年奉旨在田背建起了一座“孝子之门”牌坊。

    村民刘启养、邱永娣夫妇,1973年起自愿承担赡养本村78岁高龄的孤寡老人丘富金,让她安度晚年。

    村民何来娣,婚后事姑孝,待夫贤,持家勤俭。1973年冬,婆婆病重住院,治疗20多天,病情恶化,以致半身不遂,在家生活难以自理。在此期间,丈夫在福州工作,家庭收入不高,四个子女嗷嗷待哺。当时,她集务农、家务于一身,每日晨昏定省,侍奉汤药,三餐热饭热菜送至婆婆身边。后来婆婆病情更趋严重,无法起坐,终日卧床,三五日还要为之换洗擦身。如此近20年,直至婆婆去世。

    田背人十分注重用敬祖宗孝父母和力行善事的故事教育后人。每年腊月二十五日“入年界”这天,他们要将祖宗的画像挂在厅堂,举家祭拜,直到元宵节过后才收起来。

    存心积善

    “金厝边,银乡里,常相助;梅风骨,竹节操,理应师!”邻里守望相助已融入田背人的血脉。田背村“存耕堂”取名就寓有“存心积善、留耕子孙”之意。田背人生于斯,长于斯,珍爱家乡的一草一木。

    乡贤刘惟质(1593—1677)捐田筑水口横堤并植上树木后,又订立乡规民约,严禁砍伐,并身体力行故意让家人去砍树枝违约而严加处罚,责令家人鸣锣通报全村,自己亲到全村各户送罚豆腐两块,村人无不敬服。清康熙十五年(1676),刘吉初捐田2坪、刘和一捐田10坪筑横堤、建关帝庙和植树。1960年代,村民刘致龙和村中9位同龄人在村口云霄阁边上一起种植“同年榕树”,这也是田背村第一棵“同庚榕”。此后,在刘致龙的带动下,不同年龄段的人,也开始种起了同庚榕。同庚榕也由一棵、两棵,慢慢地变成了一片,为村庄留下了一处别样的风景,同时留下的更是一种团结友爱和爱护环境、美化家乡的优良传统。

    如今,云霄阁周边的香樟、红枫、白荷、苍松,古木参天郁郁葱葱。

    在田背坑子尾山顶,清乾隆五年(1740),刘仁山建了一幢前楼宽、后楼高的书院,他在楼后种竹植树以聚鸟,以鸟为友,称鸟为“凤”,将书院命名为“栖凤山楼”。

    刘惟质、刘仁山护林爱鸟的故事成为田背人一条不成文的家训,代代相传,养成了自觉保护村子周围山林和益虫益鸟的好传统。

    清嘉庆五年(1800),省垣福州贡院附近有一座供族裔来省应试居住的试院“闽省三山试馆”。史载,这座试院由闽西上杭田背刘氏集资兴建。清时,福州城内有不少试馆、试院,它们多由属地乡绅、商贾捐资兴建,而由单姓宗亲捐资兴建的,还是仅见,可见田背刘氏财力之雄厚。据田背《刘氏宗谱》记载,当年参与三山试馆捐建活动的田背刘氏宗亲,共有5447人,涉及上杭、长汀、武平三县65个村落。试馆耗资万金,建成之后还余银3956两。于是,又在长汀城内状元山脚下,购得房产兴办“汀城试馆”。试馆的兴建,又使田背刘氏族裔科举顺利,人才辈出。据统计,明清两代,田背刘氏出了数以百计的文武举人、贡生、庠生。

    存心积善,已成为田背人的文化基因。如今,樟树组村民就有个不成文习俗:凡是谁家有红白喜事,每家每户都自觉抽出一个劳力志愿前往帮忙!近期,村两委准备编辑《中国传统村落田背风采》一书,在榕乡贤刘振春夫妇倡议并首捐2000元后,短短一周就带动村民、在外工作乡亲86人共捐款69450元。

    崇文兴教

    田背的先贤,只要有点能力,首先考虑如何积极为村文化教育公益事业捐助。

    八世双溪公,自己掏钱在杭城换丘家祠后所,为后裔寄宿以便于读书,并立有儒偿田。

    十三世惟质公捐己田为儒资田,特重视文教事业,其他善事胜不胜数,村人建报公祠纪念。

    十五世尚友公(字肖松),乾隆十九年(1754)创建文会,自捐银80两,田7.6坪,早冬租10斛(文会当时有银339.8两,田19段52.5坪),并与他人积极创建宏文馆。

    十五世子任公(字衡庵,号君用),于道光甲午(1834)在闽省兴修贡院,其儿以父名捐银1000两,丙申(1836)奉旨建“乐善好施”石碑坊于井湖亭旁。如今成了上杭县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   十六世金鉴轩公(字秀清)创建文会,自捐银80两。

    十七世斐章公寓嘉庆已末,庚申辛酉三年(1759—1781)创置省、郡试馆以供试赛,方便三县学子。

    十七世奋庵公(纯曾,象贤)捐钱修县“百族堂”“培英堂”“时雨堂”,并常言说“寒可无衣,饥可无食,书不可一日失”,有儒田69亩,自立业又创会儒田54亩。

    十九世信斋公自立儒田69亩,后裔读书无后顾之忧。还有孚元社(文会之发展),清末有清平社,创捐培文生每会20元银圆,还有孟昭公也有儒资偿其后裔孙斐章、鸣鸾、则敬一连数代皆中庠生,满厅人才济济。

    有识之士捐资立田,定儒资,创文会,建文馆。尝田收入的租谷叫儒资谷,用于办学堂及资助考上秀才、举人的儒生,民国后期初中生也可享受。文会有尝田,田租收入也是奖励读书人。乾隆年间,田背人为发展教育,培植士林,倡建宏文馆。聘请学有所成的硕儒执教,讲解四书五经,成为田背村培育人才的主要场所。清末废除科举后,村中设立了龙岗学校、柳斋学校、忠恕小学等学校。

    1925年,村人刘开先(传蔡)从福州甲种蚕业学校毕业后,为寻求“教育救国”之路,在家乡集资创办“毓英小学",自任校长。明清两朝,田背村出了12位举人。

    2015年,几位田背村走出的优秀乡贤,致富思源,不忘家乡,热心公益,敬老爱老,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,他们隐姓埋名,慷慨解囊,捐资100多万元成立“吉爱奖教奖学敬老基金会”,每年拿出利息8万元,用于奖教、奖学、敬老。吉爱基金会成立以来,共奖励中都中、小学的优秀教师196人次、奖励田背村的优秀学生34人次、发给田背村80岁以上老人敬老金388人次,共计30多万元。

    “万水千山不往来时路,富民强国常怀赤子心。”1989年为纪念从田背村走出去的开国将军刘振球,在他的出生地附近建有一座石拱桥,命名“将军桥”。2015年由各地宗亲捐资100余万元,占地4400余平方米,建筑面积946平方米的田背开山鼻祖刘十一郎公总祠竣工。

    作为从田背村走出的学子,记住乡愁是一种使命。在此,特撰七绝一首以赞田背村:“群山环绕似龙跹,一水流连颂此间;神阁钟灵庥众望,黎民纳福乐尧天。”祝福新时代的田背,焕发更加迷人的光彩!


友情链接:井冈山干部培训学院               遵义干部教育培训学院             延安干部学院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南湖红船干部培训学院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西柏坡干部学院

上杭(古田)思政课题研究中心
版权所有:上杭(古田)思政课题研究中心 网址:www.ycgbpx.com 备案号:闽ICP备2021001213号
联系:黎老师    电话: 18850877923    地址: 上杭县临江镇北大路 43号

热门搜索:古田红色培训 古田干部学院 古田干部培训 古田党员干部培训 古田红色教育